/**/
2022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分论坛”召开,中外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治理与数字伦理建设”展开深度讨论。
近年来,随着算法的快速发展,算力、数据等资源的日益丰富,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放眼未来,人工智能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伦理规则和技术安全两大关键问题。
2022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分论坛”召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围绕数字伦理体系建构及落地路径等发表演讲。
我们需要明晰伦理、道德的标准,什么是符合“道德”和“伦理”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团体和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因此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共同制定出一套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标准。
总的来看,敏捷治理以创新和治理协调发展为导向,由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互动。敏捷治理的概念基本能够被认可,但具体执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于2022年9月6日正式公布,并拟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
智能路网(IRN)属于新型基础设施,着眼点要首先解决交通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及伤亡率。发展智能路网要达成两大共识,面临两大挑战。
8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实施,意味着深圳允许无人驾驶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
伴随着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海量数据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大量收集、存储和利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由此成为人工智能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聊天机器人为例,虽然只存在于数字世界,但其以假乱真、搅动舆论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AI风险始于端倪,无论其成长为“灰犀牛”,还是特定时点爆出“黑天鹅”,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应见微知著、提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