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咨询
提交成功

聊天机器人“中毒”了?身边的AI安全风险启示信息社会新安全观

2022.07.08
AI治理研究院  -   研究体系   -    伦理研究  -  
AI 采信度
研究院观点
来源:瑞莱智慧

以聊天机器人为例,虽然只存在于数字世界,但其以假乱真、搅动舆论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AI风险始于端倪,无论其成长为“灰犀牛”,还是特定时点爆出“黑天鹅”,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应见微知著、提早应对。

 

聊天机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智能手表、智能汽车......,如今,人们日常使用的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泛在智能社会悄然到来。这些智能产品融入生活,正成为人们朝夕相处的社会新“成员”,TA们的脾气秉性如何?对人类友好还是恶意?我们的生活会被TA们如何影响?这些问题如果抛开拟人化,其实质是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其意义是正在更新信息社会安全观

 

一、见微知著,AI安全风险端倪已现——当聊天机器人“学会”恶语中伤

 

6月初,某国外视频社交平台一位知名深度学习博主,用1.3亿个充满暴力言辞的帖子,训练出了号称“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GPT-4chan”。“GPT-4chan”活跃在社交网站,用不到一天时间,发布了超1.5万个充满歧视、攻击和侮辱性的负面回帖。

 

分析认为,“GPT-4chan”之所以值得警惕,是因为在专业的语言模型评估测试中,其“真实性”表现优越,包括可以响应上下文、连贯地展开谈论等,使人类很难辨别其机器人身份。尽管“GPT-4chan”身份随后被公开、模型被删除,但此前开发者已将其放在某自然语言处理平台供免费使用,被下载了千余次。

 

聊天机器人属于融入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AI成员之一,虽然只存在于数字世界,但其以假乱真、搅动舆论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风险始于端倪,无论其成长为“灰犀牛”,还是特定时点爆出“黑天鹅”,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应见微知著、提早应对。

 

二、风险认知,是更新AI时代新安全观的第一步

 

“GPT-4chan”并非个案。据资料显示,2014年以来,业界较为知名的聊天机器人某冰、Tay、Luda等,均在互动中出现了谩骂、歧视甚至发布反动言论等行为。人类该如何与AI和谐相处?站在人类是AI创造者的视角,这个命题可以转换为,如何才能使AI对于人类来说更加安全。梳理我们身边的AI形态,风险目前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数据“投毒”风险。在以深度学习为主要训练模式的人工智能任务中,数据是最核心的组成要素。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病从口入”,AI训练过程中,数据“食材”一旦被“投毒”,将直接影响AI的表现倾向。一是AI拥有者显性数据“投毒”,如训练AI“学会”谩骂、歧视等,此种情况下,AI的恶意表现显性化,有危害性、但较易识别。二是AI拥有者隐性数据“投毒”。智能音箱、甚至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数字医疗AI产品,一旦被隐性数据“投毒”,就会被引导做出消极、负面的反馈输出(例如,使用者表示生活中遇到了困难,AI反馈“本来以为你能做到的,看来是错看你了”等等),其特点类似被广为诟病的职场PUA。这种“投毒”不像前者那样容易识别,往往不破坏其自身权威感(使用者对AI反馈的专业性、权威性仍深信不疑),危害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给使用者带来更深刻伤害。三是被动受训数据“投毒”。与上述两种情况不同,若AI在开放数据集(如互联网用户交互)中接受训练,则训练数据具有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若不建立一定的防御和溯源机制,则AI拥有者也将失去对AI表现的预测能力。

 

算法偏见风险。“食材”之后,“烹饪”环节风险同样不可忽视。算法风险从宏观维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类极力克服但无最优解的风险。这类风险往往和伦理悖论、性能不达等挂钩。如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电车难题”,如何给AI以完美算法呢。再如,自动驾驶AI系统事故,目前看,仍旧是复杂、特例情况超出AI算法处置能力而导致。二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制造的算法风险。如,算法“杀熟”、算法“垄断”、信息茧房等,这类算法风险虽以技术方式呈现,但实质仍是人类主观在起作用。因此,这也是算法风险防范、算法综合治理的重点。

 

技术滥用风险。即便数据、算法要素安全,AI整体及各分支技术也再次印证“双刃剑”理论:从技术到应用,是一个岔路口。以深度合成为例,作为AI领域创新技术,本身追求的是接近极限的逼真。对其善用,可以是文物复活、虚拟人物等,使其丰富数字世界、服务生产生活。然而,当深度合成被滥用为深度伪造,产生大量人眼无法辨别的虚假政治、商业、军事、色情等音视频时,就会对社会舆论、信用体系甚至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更进一步,若跨越数字、物理世界的AI技术被滥用,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现实的风险。

 

三、分层治理,探索可行的AI安全治理路径

 

从目前趋势看,两个事情正在真实到来,一个是泛在智能社会,AI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再一个是随之而来的AI安全问题,将成人类新的巨大挑战。面对AI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发展边界的不确定性,分层做好治理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伦理层面。2019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开始在AI伦理治理方面发力。我国先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欧盟发布《可信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美国提出《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标准》。从长远看,这些规则的出台固然重要,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在技术层面将伦理意志落实到代码表达,同时这种表达又能够被有效、高效地(可大规模操作)检测验证,是下一步应该攻坚的重点。

 

数据层面。2019年,我国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次年,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2021年,我国颁布《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自此,我国在数据层面实现发展与治理两手抓。下一步,如何通过建立数据基础制度,破解数据产权、流通、交易等制约价值发挥的难题;如何尽快建立重要数据目录、实现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等,将是推动数据满足包括AI在内发展使用和安全治理的关键。

 

算法层面。2021年初,我国率先开展算法管理。2021年9月,网信等九部委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2021年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印发,成为全球范围首部专门针对算法的管理法规。分析认为,作为人工智能核心组成要素,算法合格与否将成为人工智能产品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算法管理规定出台迈出坚实一步,其管理要求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如何检测算法合规,将会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人类正进入智能时代,保障身边时刻打交道的人工智能产品安全,已成当务之急。现阶段看,能及时认知风险、能实现法规落地、能开展合规检测,并针对AI组成要素(数据、算法)分层做好安全管理,是可行的治理路径。

 

(撰稿人:张伟强 于慧敏)